本来不太想掺和这个热点,毕竟这几天朋友圈已经是人均核污染处理专家了,就连我关注的自助洗车店公众号都开始“核污染影响浅谈”了……
(相关资料图)
但一方面,看到太多偏颇的观点,另一方面,私信询问海鲜的朋友太多,所以在这里一并回答。
先给自己叠个甲。就小日子排放核污水这件事,你怎么抨击都不为过,甚至目前主流舆论的这种“破坏海洋环境”的抨击角度在我看来实际上还是太轻了,它更大的危害其实是对国际治理规则的公然践踏,这点后边会展开详谈。
但就只说排放核污水对海鲜的影响,排放之后海鲜还能不能吃,那我的观点是——之前你是怎么吃海鲜的,之后基本可以照旧,原因有四:
其一,受到核污水冲击最大的日本近海水产品,国家已经帮我们禁了,已经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我们的影响。
其二,有些朋友担心核污水扩散到我国海域,这是必然的。但我们要知道,福岛的放射性对我国的影响,并不是从前几天排放核污水才开始的。从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事故已经一次性的排放了海量的放射性物质入海,这种污染扩散已经发生了十几年。期间我国也多次开展本国海域的放射性监测,目前还没有发现明显异常,这样的监测在此次排放核污水之后肯定还会日常开展,只要国家还没发出预警,大可不必担心。
其三,从悲观的角度来说,全世界海洋、全世界的海产品,早就在受到核污染的影响了。除了已经排放入海十几年的福岛核泄漏,之前还有海量的大气层内核试验、海底核试验、海洋核废料倾倒、法国等国的核废料处理厂的核废水排放等,量都不少,对局部海域的海鲜造成的影响其实更大。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从人类进入核世代以来,这小破球上早就没什么干净地方了。
其四,一个更悲观的角度来看,“不吃海鲜”这个选项,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我们已经到了没得选的地步了。如果你对这条有异议,非要说你可以一辈子不吃海鲜,那也希望你能看完我的回答。
咱们先来看看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它对海洋环境到底带来了什么威胁。
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受到地震、海啸破坏引发事故之后,第二天,东京电力就承认,核电机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海里,这就是事故后的一次性排放。
一次性排放的量有多大,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准确数字,有的研究认为一次性排放了7.7×10^5 TBq的放射性物质到环境中,其中有100~400 PBq 的碘-131和7~20 PBq的铯-137释放到大气中,有10~20PBq的碘-131和1~6 PBq的铯-137直接排放到北太平洋。
这些一次性排放入海的放射性物质最先影响到福岛周边近海,21年初,福岛县海域的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因为放射性物质超标被禁止上市,今年初,福岛周边的鲈鱼又因为放射性物质超标被暂停上市,这都是十几年前那次一次性排放导致的。
许氏平鮋就是我们国内近海常说的黑头鱼,这种鱼有典型的恋礁性,也就是常年喜欢在近海礁石处活动,它又是一种以毛虾等小型鱼虾为食的掠食性鱼类,也更容易通过食物链富集放射性物质。鲈鱼也大概是如此。
我们可以想象,日本从本月开始的储水罐里的一百多万吨核污水排放,将会继续这个过程,这些储水罐里的水也是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持续用来给反应堆堆芯降温的海水(前期)和淡水(后期),以及渗透接触到反应堆的地下水和雨水,里边有包含氚,锶90,铯137,碘129等64种放射性核素,即便按照日本自己的承诺的那样,可以使用东电的多核素去除系统(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 ALPS)处理祛除“大部分放射性核素”,但也不可能完全降为0,那么排放口周边的近海鱼类也要在今后几十年里持续受到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尤其是掠食性鱼类通过食物链富集累积,体内放射性核素超标必然是常态。
说完了福岛近海,我们再来看看两类入海的放射性核素(事故初期的一次性入海+今后几十年排放)对其他海域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几天的热点新闻里,大家又都回顾了一下自己初中地理课本上学过的全球洋流图,比如这样的:
一些自媒体也会告诉你,核污水会先随着图中的北太平洋暖流向美国方向移动,然后由加利福尼亚寒流向南推进,再进入北赤道暖流回到亚洲。
这确实是核污水的一条传播途径,也就是通过大尺度环流传播,也就是从福岛排放后,先被亲潮裹挟南下,然后在北纬35°左右和北上的黑潮汇合,然后转向东进入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体系,跨越整个北太平洋进行长距离输运,到达美洲西海岸后后一分为二,一只北叉向阿拉斯加,一只南下向加利福尼亚,北向的这支可能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南下的这支会进入北赤道流返回亚洲东海岸,这个过程是以年甚至10年为单位计算的。
但是,地理课本上的这个图,是个极端简化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大尺度环流的走向,可实际上的洋流走向是这样的:
你看,这些洋流并不是像地理上上那样笔直的直线,而是由很多涡旋运动组成的,实际上,日本周边的黑潮延伸体是整个太平洋涡旋运动最活跃的地区,洋流并不是稳定的向美洲方向运动的,它还会形成脱落于主要方向的涡旋,大部分涡旋会随着黑潮主轴继续运动,但还有一部分会通过黄海暖流和对马暖流进入黄海和日本海,又在地形作用下产生跨陆架输送影响到我国东海和黄海南部。一般认为这种输送方式比大尺度环流要快的多,影响到我国可能只需要1年左右(也有观点认为只需要240天)。而且由于涡旋的包裹性很强,它所携带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也比经过大量稀释的大尺度环流传播要高。
此外,即便是只考虑大尺度环流传播,也有一部分放射性核素的传播会受到海盆的影响,在深层海水中潜流,比如沿顺时针方向进入北赤道流(NEC),并在吕宋岛沿岸再次进入黑潮,被黑潮裹挟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也可能继续北上沿东海外大陆架边缘进入东海。南向的一支则进入棉兰老流,通过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进入印度洋。这个时间不好预估。
而最快的一种传播方式很可能是生物富集+洄游,这种途径到达我国的时间尺度缺乏研究,但现有研究认为肯定远快于大尺度环流输送。北美的研究认为,通过大尺度环流影响到加利福尼亚海岸的时间可能得四五年,但如果通过北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富集+洄游传播,可能只需要1~4个月。我国距离排水区更近,洄游鱼类活动更复杂,具体能多块影响,影响的多深,需要更全面的研究。
也就是说,相比于美国,我们承受核污水污染的时间肯定会更早,途径也会更多样。
那么,会影响到我们餐桌上的海鲜吗?
当然会。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甭管是事故初期的一次性排放入海,还是这一百多万吨核污水排放,最终都会在较短时间里通过多种途径来到我国近海。
不过,从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我国的一些单位也一直在进行我国海域的放射性核素监测,目前来看还没有监测到明显的数据变化,我们可以说这种变化肯定发生了,但它很微弱,以至于敏锐的科学仪器暂时也还检测不到,对我们的健康的影响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我们假设日本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排放里,违背了自己的承诺,排放出的放射性核素很多,我国近海的水产品也存在被其污染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的监测更常态化,在我国近海捕鱼的渔船渔获在上市之前,也要进行严格的监测,才能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
除此之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其实是那些来自日本东海岸附近的海鲜。
你可能要说了,国家不是已经全面禁止日本海鲜进口了吗,我们怎么会吃到日本东海岸附近的海鲜呢?
没错,我们禁止了日本海鲜,但我们自己的渔船,其实也在日本东海岸附近捕鱼……
这张图是国际粮农组(FAO)划分的全球主要渔业作业区区划图,整个西北太平洋地区被划为61号渔区,而根据我们前边说过的,一些放射性核素也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随着涡流向南运动,影响到东南亚周边的71号渔区,时间再推几年,它还会依次影响到67,77,87,81号渔区。
而这些渔区里,每一个都有我们的渔船作业。
从80年代开始,我国近海的渔业资源已经不能支撑渔业生产的要求,我国也开始发展远洋渔业,到今天,我们已经是远洋渔业第一大国,在这些主要远洋渔业区里,我们的上千条远洋渔船日夜不息的作业。
其中最靠近我国本土的61号渔区里,我国渔船主要从事秋刀鱼、北太平洋褶柔鱼(北鱿,odarodes pacificus)、巴氏柔鱼(赤鱿,Ommastrephes bartramii),日本鲭(白腹鲭,也就是国内的鲐鱼)、灯笼鱼、远东拟沙丁鱼的捕捞作业,在白令海周边,我们的渔船进行鳕鱼(含鳕鱼和明太鱼)作业,靠近秘鲁的87号渔区,我们的渔船从事秘鲁鳀、茎柔鱼(美洲大赤鱿,Dosidicus gigas,鲁荣渔那条船捕捞的就是它)捕捞作业,还有的渔船跨渔区从事金枪鱼捕捞等等。
日本鲭,也就是国内所说的“鲐鲅”里的鲐,它的主要捕捞作业区,恰好是福岛排放点附近
甭说这些鱼你没吃过哈,实际上这些鱼早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吃的蟹肉棒、KFC的鳕鱼柳,就是来自白令海的明太鱼(黄线狭鳕)做的;我们吃的鱿鱼丝,大部分都是来自日本东部海域的北鱿和秘鲁渔场的美洲大赤鱿做的;秋刀鱼更不必说,基本都是日本东部海域的产物……被端上中国人餐桌的水产品,早就不仅仅是我们国内领海的水产品了,我们至少在餐饮上早就实现了全球化。
而在更广的范畴内,被我们使用的全球化水产品则更多——许多保健品里使用了来自远洋鱼类的鱼油,你掏出一盒宠物罐头,也不难发现这些来自万里之遥的水产的影子。
那我不吃这些捕捞的海鲜,只吃养殖的是不是就OK了?
确实,我国也是世界第一大水产养殖国,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水产大国,但我国目前的水产养殖规模还不足以独立支撑国民的水产需求,尤其是海洋鱼类和肉足类(鱿鱼等等),我国的海洋水产养殖量高达2275.7万吨,可其中的1569.58万吨是贝类,还有271万吨是藻类(海带),海洋鱼类的养殖量只有192万吨,每年还需要从海洋捕捞至少641万吨的鱼类。
那么淡水养殖呢?淡水养殖的鱼类数量确实早就远超淡水捕捞了(2710万吨:89万吨),但,淡水养殖同样离不开海洋捕捞。
因为越是强大的养殖业,就越需要依靠强大的捕捞业做后盾。
甭管是淡水养殖还是海水养殖,它都需要大量的饲料,尤其是肉食性鱼类,饲料转化比并不高,我曾多次引用这张图片来说明这个概念:
图片中央是3条大黄鱼,而周边的4000多条杂鱼,是为了把这3条大黄鱼养到1公斤(3条总共)的过程中,被它们吃掉的饲料鱼,这些饲料鱼,正是所谓的“幼杂鱼”,也就是我们新闻里常看到的那种“断子绝孙网”捕捞上来的鱼子鱼孙。
在我们国内的近海渔业产量中,有接近3成都是这样的幼杂鱼,它们的最终用途也是直接切块做鲜饲料,或者通过蒸煮粉碎后做成鱼粉,再添加到水产品饲料里。
而现在随着我们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用作饲料、用来生产鱼粉的鱼类的来源也开始变得全球化。我们的渔船在公海捕捞到的鲭鱼、远东拟沙丁鱼、灯笼鱼和秘鲁鳀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直接用作生产鱼粉了,或者在国外加工成鱼粉后再被我们进口进来。
还有一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鱼类,会在切掉鱼肉之后,把鱼头鱼骨做成另一种鱼粉——鱼排粉。而这些鱼粉最终也都通过水产养殖——养殖鱼类——餐桌的途径被我们吃掉,如果这些鱼类受到核污水的影响,那即便你吃的100%都是养殖鱼类,也无法幸免。
更致命的是,即便是你一口海鲜都不吃,可能都不能杜绝这个过程
因为鱼骨粉,不光可以用来喂鱼,也是其他动物养殖的重要饲料蛋白质来源。
近些年来,工厂化的家畜家禽养殖逐渐替代了过去的小农户散养,成为我们获取肉蛋的主要方式,而不管是猪还是家禽养殖,鱼粉都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我们国内,鱼粉也已经成为动物养殖(除水产品养殖之外的其他动物)饲料的第三大成分来源(仅次于豆粕和玉米),国内鱼粉消耗量的3成是用在了猪饲料上,而这一比例还在快速增加。
好家伙,海鲜不行,猪肉鸡肉也不行,那我再决绝一点,我干脆全吃素总可以了吧!
恐怕也没啥用,因为咱这小破球上,早就没有一处没被放射性污染祸害过的净土了。
实际上,从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通过大气层内核试验、海洋核试验,以及部分核废料处理厂的长期排放,全球海洋和陆地上各处早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了,就以我们国内为例,近些年已经在近海海水、底泥和珊瑚礁上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来源,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放射性还有显著地高峰低谷,其中的一次高峰发生在1962年之前,因为在这一年,全球密集性的大气层内核试验达到了117次,要知道人类总共进行的大气层内核试验总数也就639次。而在1945~80年,全球通过核试验排放到大气中的碘129大约为57公斤。
而为了处理大量退役的核武器和核电站反应物质,几个主要核大国还有自己的核燃料后处理厂,尤其以法国拉乏、英国塞拉菲尔德这两座规模最大,运行最久,它们的排放量更是惊人,已经向大西洋排放量超6吨的碘129,此外德国的卡尔斯鲁厄、法国马库勒和美国汉福德处理厂也向大气释放了大约1吨的碘129,这些放射性核素也早就可以在我国境内监测到。
这些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切尔诺贝利事故,向环境中排放的碘129也就是1.3~6公斤左右。
理解了这些故事,或许你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美英法这些国家,对这次日本排放核污水满不在乎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的这次核污水排放,甚至排放规模更大的事故初期的一次性排放,和它们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没错,这个世界早就是个比烂的世界,可是我们依旧要对日本的排放行为进行严肃抨击。
因为这个世界不应该毫无底线的烂下去.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全球人口暴涨,海洋一度被视为养活全世界的蓝色粮仓,而为了避免发生在海洋上的公地悲剧愈演愈烈,全球范围内也为治理海洋环境做了许多努力,而针对核物质的随意排放污染,也有《国际海洋法公约》,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通报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等公约相继面世,日本不仅是这些公约的签约过,甚至一度扮演过推动公约落地的角色。
但就福岛事故之后的表现来看,它们的行为完全违背了自己在签署公约时的承诺。
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有义务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确保行为不对他国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要求缔约国不得将损害或危险转移,日本人做到了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通报公约》第五条要求,要向周边国家告知具体的放射性核素、数量、环境监测结果等,但日本政府截至目前仍对核废水中的50多种核素的数据信息高度保密,在福岛事故后又颁布了《特定机密保护法》,禁止非政府组织在未经政府许可情况下调查或发布与核安全相关的信息,进一步增加了周边国家获取证据的难度,这符合它所签订的《通报公约》的要求吗?
而现在,它们一方面继续承诺,会在未来几十年里严格的使用多核素去除系统处理这些核污水,使其达到可排放的标准,但一个已经接连违背国际承诺的国家,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每次都是拍着胸脯打包票,做完之后再弯下腰对不起,然后委屈的说你们怎么不信我呢,为什么不信你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再来说说日本人(还有某些国内舆论)所说的“别的国家(包括中国)的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元素比福岛核污水还要高”的问题吧。
没错,正常运行的核电站其实也是会排放一些放射性核素的。
其中的一个来源是活跃的氚穿透冷却水回路,通过冷却水排放入海,但这个量很小。还有一个来源是核电站人员洗漱、设备管路冲刷等带下来的核废水,按照国内最新机组的数据,一台机组每年产生的这种核废水大概在几百到一千吨左右,这些水中放射性比较低的那些也会通过蒸汽排放或多层过滤后排放到环境中。这是每一座核电站都会产生的正常情况,是我们没有必要去回避的。
但这就好像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环境秀美的小区里,每家每户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垃圾,可只要都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其实大家也还都能理解。
但现在,一个居民公然的把垃圾扔到了小区的广场上,并且厚颜无耻的说——我的垃圾一点也不臭,比你们扔的厨余垃圾干净多了。
可这是垃圾臭不臭的问题吗?这不是你在乱扔垃圾吗?
这个时候一个机构站出来一本正经的说——他扔的垃圾确实不臭。这难道不搞笑吗?
所以甭管他的垃圾臭不臭、污染大不大,这种行为都必须严肃反制,不然下次就还会有别人继续把垃圾扔到广场上、楼道里。整个小区就会一天天烂下去。更不用说,这位邻居的以往做法,让人们对它扔的“垃圾”是不是真的危害不大,也完全不能信任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