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红色汉服,36岁的桂怀芳正全神贯注地作画,笔下名为《国色天香》的十米长卷已完成过半。在她的家乡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洪庙村,和她一样的农民画师如今已有50余人。
“农忙时下地,农闲时画画”——这些新农人的生活状态令人耳目一新。以农民画产业为基石,十几年间,这个400余人的村庄蹚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目前,全村50余名画师带动周边村民从事绘画创作近百人,每年创作绘画作品近两万幅,年产值800万元。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关键一环。山东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引育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如今已构建起涵盖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人才矩阵,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一泓人才“活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新动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农民参与 激活内生动力
作为巨野县书画产业闯市场的第一人,81岁的姚桂元老人亲历并见证了洪庙村的蝶变。
姚桂元年轻时“闯关东”画过农村家具,也曾在县工艺美术厂做过职业画师。20世纪80年代初,美术厂停产,姚桂元组织12名下岗画师和30多名农民徒弟,在县城街头挂起书画社的牌子,集中开展创作培训。
2009年,姚桂元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农民绘画为专业的合作社——洪庙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辐射周边十多个村庄,目前拥有社员514人。合作社实行统一人员,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村民们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饽饽”,专业农民画师每年收入6万-10万元。
作为合作社第一批画师,桂怀芳如今完成一幅画平均耗时半个月左右,合作社则以每幅4000元进行收购。不仅如此,这些年她还带出了十几名徒弟。
如今,农民画产业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姚桂元的儿子姚树昭手中。身为合作社理事长的姚树昭不仅通过电商解决了父亲眼中的销售难题,还带着农民工笔画走到了父辈难以企及的国际舞台。2022年,姚树昭主创的作品《盛世长虹》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巨野书画产业由我父亲一辈培育壮大,由我们年轻一代继续传承,成为一个可以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的富民产业,我和我的父亲都感到无比自豪。”姚树昭说。
放眼巨野全县,49个农民画院星罗棋布,全县画工笔牡丹画的农民画师就有1.1万人。这个全国唯一一个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去年创作绘画作品120余万幅,占全国销售市场的80%,作品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等40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近20亿元。
从农药销售到农业服务领域专家,李朝纲的成长历程可谓德州市齐河县培育本土人才的生动缩影。
2013年公司成立至今,李朝纲带领团队流转土地5000余亩,全托管土地4万余亩,半托管土地8万余亩,年收入4000余万元。
常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李朝纲根据土质、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等,不断对农业机械和植保机械进行改进,已参与研发农机农艺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参与研发农业加工方面发明专利两项。
“做农业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李朝纲由衷感慨,时至今日,他仍保持着对相关农业知识的钻研习惯。他带出了几个和他一样热爱农业的“土专家”,这令他倍感骄傲。
“走融合路,吃改革饭,让农民参与,这正是我们推动乡村振兴的3个动力所在。”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说。
“合伙人+”效应
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乡村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有想法、有知识,敢干事、能干事,一个个传统村落经过他们改造,成为“网红”打卡地。他们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乡村振兴合伙人”。
近年来,济宁市立足乡村实际,健全推进机制,打造形成了“政府支持+平台孵化+市场运作”的合伙人招募模式,吸引一大批创业人才“下乡”,走出一条汇聚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路径。
等闲谷艺术粮仓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彬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间书房已经接待过3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也是村民平时常带着孩子来读书的地方。”7月26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泗水县夹山头村的等闲谷艺术粮仓,走进一间宽敞别致的小型图书馆时,田彬介绍。
眼前这一乡村产业创意孵化平台,几年前还是一座隐藏在山村里的废弃战备粮仓。田彬带领一帮有情怀又懂现代经营理念的设计师、艺术家,不仅成功改造了粮仓,还将周边村庄打造成现代休闲村落,让这里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如今,这里已形成“研学+文创+艺术+教育+农业+旅游”六位一体发展格局。田彬带领团队探索出由“基础合伙人”到“成长合伙人”再到“核心合伙人”的晋升模式,先后吸引了48名乡村合伙人,落地合作项目45个,村集体经济也因此不断壮大,并有效推动村民致富增收。
除了外来人才,合伙人中不乏本地村民。在东仲都村,有的村民以“乡村振兴合伙人”身份加入创业团队自己当老板,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增收;有的村民通过进入“乡村振兴合伙人”创办的企业打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还尝试通过多领域招募荣誉合伙人。在山东省第一家实质化运作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目前已有20名清华大学研究生被吸纳为“乡村振兴合伙人”。
为增强合伙人的归属感,泗水县专门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田彬、王大强等12人获得“圣地人才一卡通”,在济宁全市范围内享受23项优质人才服务。对表现突出的合伙人,授予“名誉村长”称号,邀请参与村集体发展和村务重要事项决策。
目前,济宁市广泛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591名,与村集体合伙开发项目501个,吸纳就业3.3万人,带动群众增收6亿元。如今,这支队伍的规模愈加壮大,通过推动合伙人招项目、项目招合伙人,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伙人+”效应由此不断彰显。
突出人才引育创新 强化本土人才培育
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2019年,刚来西墙峪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村民的质疑,90后退役大学生王成成没有退缩,“我当时抱着军人不服输的劲头,想着一定要干点实事,让大家接受我”。
村里所有的变化都是从这个“兵支书”来了之后发生的。成立专业合作社、争取上级资金、吸引工商资本……王成成立足村里的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优势,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带领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旅游环境有了起色后,村里又引入了专业旅游公司运营,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小米、蜂蜜、鸡蛋等被做成伴手礼,备受欢迎,不仅如此,38名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每一个好村背后,都有一个过硬的村班子、优秀的村支书,这是目前农村的规律性现象。为此,我们坚持‘重激励、严约束、掐尖选、支持干、及时调’。”临沂市委书记任刚介绍。
在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昔日黄河滩区的“穷窝窝”,如今通过推动治理、服务、产业等融合发展,逐步走出一条沿黄特色乡村振兴新路子。谈起今昔巨变,居民们都对“领头人”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称赞不已。
这里是为改善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的新型社区,如今居住着沿黄河大坝11个房台村1535户、4792名居民。
群众“安居”之后,如何“乐业”?在东营市首批沿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张麦荣和同事们发现,眼前并无现成模式可借鉴,一切只能从头摸索。
张麦荣带领大家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如今,6个合作社带动700余名群众实现灵活就业,居民收入来源也由单一种植收入拓展到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
同时,杨庙社区创新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平台,92项服务事项下沉社区。此外,还有高标准建设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年餐厅,按省级一类标准建成的社区幼儿园、省级标准化水平的社区卫生室等。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红旗表示,山东省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突出人才引育创新,强化本土人才培育。除不断构建从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到农技推广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的人才矩阵,山东还抓住“关键少数”,着力塑造用好战略科学家;同时,强化“中流砥柱”,着力培育打造科研推广人才队伍,目前已组建2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覆盖主要产业全链条技术研发,并创新开展基层公费农科生培养计划,累计招收2042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