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追问|阿斯巴甜致癌迷局:利益相关方参与,仍需更多研究佐证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3-07-04 08:45:46
字号:

·“一方面已有研究的准确性、可信度和结果差异性致使无法得出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确切结论。另一方面阿斯巴甜已经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中,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可能对其安全性持不同观点,从而引发争议。”

近日,“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突然引发热议。6月29日,“阿斯巴甜致癌”突然登顶微博热搜。据当时媒体报道,阿斯巴甜可能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为“可能的致癌物”,该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新消息是,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跨政府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两大机构将同时发布相关结论。

据悉,作为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例如无糖可乐、口香糖或者调味乳中都有它的存在。对此,澎湃科技采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青年研究员陶灵和青年副研究员李亚琦。


【资料图】

陶灵表示,目前阿斯巴甜是否致癌仍有争议,需要更多动物和人群研究佐证,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多大剂量的阿斯巴甜会有害。

至于为何此话题会引起争议,陶灵说:“一方面,已有研究的准确性、可信度和结果差异性致使无法得出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确切结论。另一方面,阿斯巴甜已经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中,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可能对其安全性持不同观点,从而引发争议。”

【对话】

澎湃科技:评价某类成分是否致癌的标准是什么?

李亚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青年副研究员):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评价某类成分是否属于致癌物的两大权威组织为: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以及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主持的国家毒理学计划(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PT)。两大组织通过对已有科学证据的严格审阅和评估,包括基于人群的癌症研究数据(如流行病学研究),基于动物模型的癌症实验数据,癌症的机制研究等【1, 2】,来制定并更新致癌物清单。以IARC于2019年更新的清单为例,依据来源于不同研究对象的数据及其证据等级,将物质的致癌属性划分为四大类:

1类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成分、混合物、职业暴露等,其具有充分的基于人群的研究证据支持,或者充分的基于动物模型的证据支持和强有力的基于暴露人群的机制研究证据支持;

2A类致癌物:对人体存在致癌性可能性较高的物质等,这类物质通常基于人群研究的证据有限,但其在动物实验及机制研究中的证据较为充分;

2B类致癌物:对人体存在致癌性可能性较低的物质等,与2A类致癌物相似,该类物质于人群研究的证据有限,且基于动物实验和机制研究的证据强度弱于2A类物质;

3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性尚未归类的物质等,其基于人群研究的证据不足,且实验证据表明其作用于动物和人体的机制不同。

澎湃科技:那么阿斯巴甜会致癌吗?

陶灵(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青年研究员):关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担忧已经存在多年。意大利研究人员在大鼠中首次发现阿斯巴甜可能会增加某些血液相关癌症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的风险【3, 4】。近期法国的一项10万人队列研究表明摄入阿斯巴甜摄入高的人,总癌症患病率、乳腺癌和与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也较高【5】。然而,另一些研究表明阿斯巴甜摄入与癌症没有显著关联【6, 7】。总体而言,目前阿斯巴甜是否致癌仍有争议,需要更多动物和人群研究佐证。还有一个关键研究点是多大剂量的阿斯巴甜会有害。

澎湃科技:有关阿斯巴甜致癌观点,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陶灵:一方面已有研究的准确性、可信度和结果差异性致使无法得出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确切结论。比如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在人类中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人群研究结果差异很大,目前的研究都有诸多缺陷,比如在研究特定癌症时候,样本量不够大,随访时间不够长。另一方面阿斯巴甜已经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中,其安全性评估受到了各方关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可能对其安全性持不同观点,从而引发争议。

澎湃科技:阿斯巴甜进入人体后会分解出哪些物质?除了致癌,这些物质还会对人体造成其他影响吗?

陶灵:阿斯巴甜在人体内经代谢后会转换成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苯丙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存在于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当中,正常饮食摄入不会对人体带来过多负面影响。但是,患有苯丙酮尿症、不能摄入苯丙氨酸的患者则需要注意食品中是否含有阿斯巴甜。天冬氨酸也是一种氨基酸,在大脑中起到一定的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可能会产生神经毒性作用。甲醇在体内进一步代谢为甲酸和甲醛,这两种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阿斯巴甜中的甲醇含量很低,此剂量通常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性影响。

澎湃科技:非糖甜味剂到底是什么?对人体有影响吗?

陶灵:非糖甜味剂是指不属于糖类的所有不提供热量(即非营养性)的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等。非糖类甜味剂不等同于代糖。代糖是更大的概念,它包含非糖甜味剂和可以提供能量的营养性甜味剂如麦芽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

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8】,其中总结了非糖甜味剂对成人(包括孕妇)健康的影响,总体来看,高非糖甜味剂摄入者,常见慢性病风险会增加【9】:

非糖甜味剂对成人(包括孕妇)健康的影响。受访者供图

高非糖甜味剂摄入者,常见慢性病风险会增加。受访者供图

澎湃科技:“0糖”、“0卡”饮料真的比传统饮料更健康吗?

李亚琦:“0糖”和“0卡”饮料通常使用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或天然低热量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来替代传统饮料中的添加糖(如蔗糖),以降低饮料的糖分及能量。因此,对于尝试控制能量摄入的人来说,这类饮料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然而,是否可以说这些饮料比传统含糖饮料更健康,则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就能量摄入而言,过高的能量摄入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有关。因此,从这个角度看,“0糖”和“0卡”饮料可能有助于降低热量的摄入。但与之相对,可能人们误以为喝了“0糖”或“0卡”饮料后,就可以在其他方面多摄入一些能量,这种“补偿机制”可能反而造成总能量摄入的增加,从而抵消了选择“0糖”和“0卡”饮料来控制能量摄入的效果。此外,甜味剂可能会对人体肠道菌群,胰岛素反应、食欲以及食物偏好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

因此,相比“0糖”、“0卡”饮料与传统饮料孰优孰劣的争论,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尽量减少饮料的摄入。

参考文献:

1. Lunn RM, Mehta SS, Jahnke GD, Wang A, Wolfe MS, Berridge BR. Cancer Hazard Evaluations for Contemporary Needs: Highlights From New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Evaluations and Methodological Advancements. J Natl Cancer Inst. 2022;114(11):1441-8.

2. Samet JM, Chiu WA, Cogliano V, Jinot J, Kriebel D, Lunn RM, et al. The IARC Monographs: Updated Procedures for Modern and Transparent Evidence Synthesis in Cancer Hazard Identification. J Natl Cancer Inst. 2020;112(1):30-7.

3. Soffritti M, Belpoggi F, Degli Esposti D, Lambertini L, Tibaldi E, Rigano A. First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ultipotential carcinogenic effects of aspartame administered in the feed to Sprague-Dawley rat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6;114(3):379-85.

4. Soffritti M, Belpoggi F, Tibaldi E, Esposti DD, Lauriola M. Life-span exposure to low doses of aspartame beginning during prenatal life increases cancer effects in rat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7;115(9):1293-7.

5. Debras C, Chazelas E, Srour B, Druesne-Pecollo N, Esseddik Y, Szabo de Edelenyi F,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icine. 2022;19(3):e1003950.

6. Palomar-Cros A, Straif K, Romaguera D, Aragones N, Castano-Vinyals G, Martin V, et al. Consumption of aspartame and other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risk of cancer in the Spanish multicase-control study (MCC-Sp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23.

7. Pavanello S, Moretto A, La Vecchia C, Alicandro G. Non-sugar sweeteners and cancer: Toxi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 RTP. 2023;139:105369.

8. Organization WH. 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9. Organization WH, Rios-Leyvraz M, Montez J. Health effects of the 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标签: